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定位研究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定位研究站

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006年,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以地处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毕棚沟(31°14′—31°19′ N, 102°53′—102°57′ E, 海拔2458~4619 m)的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季节性雪被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森林更新及其对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等科学研究,以及低效人工林植被调控技术研发与示范。2013年,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省级长期生态定位研究站,成为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长期生态定位研究站。研究站距离阿坝州理县县城39.1 km,距离成都市区239.8 km。

    (1) 研究对象

毕棚沟生态定位研究站地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姑娘山北麓,属丹巴—松潘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4 ℃,最高气温23.7 ℃,最低气温-18. 1 ℃,年均降水量850 mm,降雨主要分布在5—6月。集水区面积179 km2,河长31 km,多年平均流量3.73 m3/S,集水区植被和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海拔2458~4619 m。季节性雪被期长达5~6个月,降雪一般发生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稳定性雪被形成时间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3月中旬雪被开始融化(具体时间因海拔和坡向而异)。土壤类型包括冲积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森林植被以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为主,河岸植被以高山柳(Salix spp)、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spp)、花楸(Sorbus rufopilos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主,各种溪流将森林、河岸和河流(湖泊)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水源涵养体。


    (2) 研究目标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

    阐明森林干扰对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可能的调控策略;

    揭示森林-溪流-河岸-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从而为亚高山/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涵养、植被恢复等提供关键的科学证据,打造高水平的野外实验平台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

     (3) 研究内容

   气候变化对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

    森林干扰对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

    森林-溪流-河流-湖泊连续体物质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高山/亚高山低效人工林植被调控机理。

     (4) 研究成果

   自开展毕棚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以来,长期生态定位站先后培养博士后3名,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7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生42名。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四川农业大学   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 电话: 028-86291112;传真:028-86290957